服务于会员的需要服务于行业的发展服务于政府的桥梁

当前位置 :首页 > 协会资讯

多因素加大债市波动 中期无需过于悲观

发布于:2025-10-01

近期债券市场继续走弱,在多空博弈加剧的背景下,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行至1.90%附近。

空头情绪暂居上风

当前,债市不改弱震荡走势——多空力量对于定价权的争夺变得愈发激烈。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9月24日收盘,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震荡上行。举例来看,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3M期限下探1BP至1.40%;2年期收益率微升1BP至1.52%;10年期收益率上行3BP至1.90%。

市场深度调整背后,除了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的持续发酵——市场风险偏好切换,各机构的行为变化和资金迁徙成为本轮调整行情的放大器。

可以看到,随着股市上涨趋势和债市承压预期的形成,股债资产演绎特征发生了切换,股市呈现出高收益低回撤的特征,而债市则表现出了低收益高回撤的特征。

“资产端的再平衡,使得各机构内部资金发生了迁移。”天风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指出,“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的理性判断,会减小债券配置力度,即资金会从固收类逐渐向权益类资产转移——如理财主动提升权益资产的仓位,同时减持债券以腾挪额度,并加大含权类产品的发行力度;基金加大‘固收+’策略的布局,通过增配权益等资产,和债券资产形成一定对冲,在控制波动的同时博取更高收益,这种主动的资产再平衡也是导致债市波动调整加大的原因之一。”

不仅如此,因市场调整,部分理财产品和银行自营赎回债基的压力增大,也会迫使机构被动抛售债券资产以应对流动性需求,这将使市场形成局部的负反馈循环,进一步扩大债券的抛售压力。

此外,财政部推出债券税收调整方案——对国债、地方债、金融债等品种恢复征收利息所得的增值税,以及证监会时隔多年再度修订发布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等新规的接连出台,也对债市情绪构成了不小的冲击。

记者也观察到,市场中关于公募债基改革的讨论声愈发放大,主要聚焦以下两个部分。一方面,是销售费用新规对于公募债基的惩罚性赎回费率设置较严,倘若正式稿内容维持不变,那么公募债基的负债端可能会出现不小幅度的资金流失,进而放大债市整体的波动。另一方面,随着政府债与金融债票息免税优惠成为历史,业内也开始讨论公募基金免税机制被回收的可能性。

偏多因素依旧存在

不过,伴随各机构风险偏好的全面提升,有关“物极必反”的猜想同样开始升温。

“当‘股债跷跷板’效应发展到极致——股市的‘虹吸’效应达到顶峰,大量资金通过券商两融、场外配资以及申购公募基金等方式涌入股市;同时,债市资金流出、利率大幅攀升,甚至阶段性偏离基本面定价……行情反转可能随时到来。”一位券商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,“风险偏好的全面提升可能难以持续,也是不稳定的,一旦后续股市出现调整,那么市场的风险偏好就会逆转,资金将迅速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,寻求债券等安全资产,届时‘股债跷跷板’将重新向债券倾斜,为后续的‘债牛’行情埋下伏笔。”

实际上,目前市场中也不乏偏多因素的存在。

尤其就债市的供需角度而言,对于配置盘来说,一级投标通常为比较重要的配债来源,而今年四季度,财政发债的剩余额度已较为有限——国债和地方债的年内新发额度只剩21.5%和22.1%(去年同期为26.3%和30.5%);再就需求端来看,四季度通常处于保险“开门红”的配置区间,综合考虑可预见的保费流入,以及一级市场发行规模有限等因素,叠加部分险资确实存在投资“饥渴”的情况,当债市利率行至一些关键点位后,配置力量有望逐步增加。

中期无需过于悲观

“我们认为,年内股市对债市冲击动能最强的阶段在逐步过去,市场叙事和资金流向又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。”谭逸鸣判断,“于债市而言,各机构一方面需关注股市的演绎,另一方面还需盯住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、公募基金销售新规的最终落地情况,以及配置盘力量何时进场。”

“往后看,宽货币预期的升温与开启,可能成为债市四季度的主线。”在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看来,“资金面与央行态度仍是债市‘压舱石’。也就是说,市场自7月以来形成的熊市思维,需要外力逆转。”

“在基本面走势较弱、社融信贷较弱,美联储已经重启降息25BP,后续大概率继续降息的情况下,启用货币政策可能是最优解,考虑到今年国内只降息了10BP,则四季度降息、降准的概率在增大。”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,“另外,9月初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召开了第二次组长会议,讨论了政府债券发行管理、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议题,这又为今年后续的‘国债买卖’打开了想象空间。”

综上,聚焦债市布局,各机构在保持防御策略的同时也无需过于悲观。

“几番调整行情过后,债市收益率已经来到了配置盘有利可图的位置,叠加四季度政府债净发行压力会明显下降,供需结构改善,在债基赎回费等显性利空真正落地之前,债市收益率上行或暂时有界。”刘郁称,“当悲观情绪再度宣泄之时,各机构可用小仓位逢高配置,博弈短期的波段机会。”

【来源:经济参考报】